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教育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逐步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教育部的头号工程来谋划和推进。
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产业距离最近、生源类型最广、管理层级最多,在数字时代受到的冲击最大,在数字化转型中获得的收益也最显著。必须立足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机遇期和改革攻坚、爬坡过坎关键期“双期叠加”的新阶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数字化转型的新成效重塑职业教育的新生态。
准确识变:把准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
一是认清社会数字化的变革力量。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要素、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数字化成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力量。
二是看准教育数字化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发布国家层面的教育数字化战略,借助数字化思维和方法,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促进新技术支持教育教学创新。可以说,数字化是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教育并跑甚至领跑世界教育的新赛道,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力。
三是把住职业教育数字化的重要契机。“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政策导向和目标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增加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表述。而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就必须把数字化转型作为职业教育整体性、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加快职业教育育人观念的转变,培养大量具有数字化素养和能力的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科学应变:谋划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策略
一是把准脉,就是要立足现有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政策有部署,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已作出顶层设计;联通有基础,已覆盖全部32所本科层次和1486所专科层次高职学校、7200余所中职学校;资源有积累,已建成近200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5000余门精品在线课程;工作有经验,坚持开展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
二是开对方,就是要紧扣应用关键。谋划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要以“升级平台、充实资源、完善机制”为内容,以“条件硬化、应用优化、质量强化”为目标,以“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考核评价、服务行政管理”为导向,坚持需求牵引,建构以“1个职教大脑·数字驾驶舱系统、2个二级平台、4个子系统和4个分中心”为主体的“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三是用好药,就是要分步推进实施。教育数字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口气吃成胖子”,必须按照怀进鹏部长提出的“成熟先上”和“分步实施、持续完善”的思路,在“产权无争议,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甩开膀子、迈出步子、闯出路子、干出样子。我们将分三期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2022年3月底,率先上线专业与课程服务中心;6月底,完成其他各中心的开发和上线;12月底,完成平台各规划功能的开发和上线。
主动求变: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是坚持内容为王,持续丰富资源。制定资源准入退出、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规则,定期发布数字化资源建设指导性目录,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职教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激发政行企校等多元主体开发资源和持续更新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加资源总量、提高资源质量,搭建支撑学生学习、教师教育、学校管理和面向社会提供优质资源的平台。
二是坚持应用为要,拓展服务功能。健全完善统一门户、统一推广、统一应用,结构优化、区域均衡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管理和服务平台,提高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使用效率。开发国家级实时监测、在线分析预测及综合优化调度系统,智能化选择或推荐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要。鼓励企业将数字教学资源作为继续教育和培训平台,认可员工通过平台学习取得的成果。
三是坚持育人为本,赋能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学习者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营造“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智慧学习环境,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育形式、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从大规模标准化培养向大规模个性化培养的跃升,培养具有数字化思维和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切实肩负起“支撑高质量发展”和“促进高质量就业”两大使命,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职教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原标题: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陈子季:依托数字化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
转自:互联网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来函liuxin#ict.edu.cn或客服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