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 > 列表
特稿 观点

智慧教育:新时代的教育变革与转型

■“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专家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网络教育”。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渗透不断深入,信息化教育在内涵、深度和质量上也不断发展,教育教学系统的结构和形态正在发生变革与转型,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以全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利用“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科技杂谈:人工智能从娃娃抓起

中小学生通常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需稍加引导,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有必要像当年普及计算机一样,从娃娃开始播撒人工智能知识的种子“建议化学元素周期表查看器”“沙发上的土豆吃薯条”这些极具创意的编程不是软件公司推出的产品,而是出自中小学生。日前,第三次全国青少年创意编程展评活动获奖作品揭晓,一个个脑洞大开的创意,甚至让计算机专业人士都称赞不已。34年前,邓小平同志在上海微电子技术应用汇报展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新论:实现人工智能跨越式发展

进一步完善和运用相应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我国对接国际市场,甚至以人工智能为抓手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人工智能大放异彩的一年。机器人“小度”与人类选手共同获得“最强大脑”的“脑王”称号,机器人“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阿尔法狗则升级为阿尔法零,完全通过自我训练就能“通杀”之前最强的人工智能对弈软件。这些机器的“智慧”在带给人们巨大震撼的同时,也促使我们思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吴建平院士CCTV-1开讲:中国互联网的新时代

“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1月27日晚十点半档,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吴建平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开讲啦》电视公开课如期开讲。吴建平是中国互联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2010年就曾获得了国际互联网界的最高荣誉乔纳森-波斯塔尔奖,是到目前为止获此奖项的唯一一个中国科学家。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见证人和奠基者,他通过分享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谁掌握大数据谁就掌握育人主动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质量提升”的角度对“三全”育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创新发展的路径。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创新传统的三全育人模式,使教育管理者在传统决策、教育管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人工智能是助手还是威胁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助手,还是威胁?今天,人工智能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刻且广泛的影响,反之,学者、大众与媒体的观点与态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的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纷纷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分析。梳理并理解这些研究报告,有助于以更稳健、积极的姿态,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新一轮技术变革。新华社发人工智能中的人类与机器人的界限2016年,美国斯坦福大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如何不再“裸奔”?

时事访谈近年来,因APP默认勾选、第三方数据采集等问题引发的纠纷频出,将个人信息保护的议题高密度地置于公共视野中。大数据时代,消费者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怎样维护自己的隐私、切实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除了依靠商家自觉之外,法律、监管等方面还能有何作为?对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天津大学法学院卓越教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立新。勾选项目必须醒目新京报:互联网公司用默认勾选的方式,导致消费者在未留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中外大学校长共商:未来高校教什么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了,很多工作将会被机器人所取代,那么,还要大学做什么?年轻人要在大学里学些什么?日前,在庆祝上海财经大学建校100周年系列活动上,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知名大学校长汇聚一堂,共同为“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出谋划策。讨论的一个重点是,未来大学教什么?“各种国际大学排名中,排名前100名的有50多个在美国。许多优秀的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因为他们对在中国学习的现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人民日报:共同守护儿童“数字未来”

程硕作(新华社发)数据显示,中国18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达1 7亿,其中,10岁以下网民占到2300万之多。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网络大环境下,如何为孩子选择健康优质的网络服务,守护少年儿童的网络净土,成为家长乃至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近日,国内首个儿童数字体验系统性解决方案亮相,旨在守护中国儿童的“数字未来”。丰富数字体验当代儿童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早已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娱乐交流。然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成慕课发展核心因素

慕课兴起,教师无事可做?专家呼吁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成慕课发展核心因素慕课的兴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引导学生悟道、求业、受惑转变。”1月16日在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在线开放课程论坛上,浙江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陆国栋的观点触发了很多参会者的思考。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守仁也认为,虽然慕课的发展需要经费的投入、技术的呈现、机制政策的配套以实现其多种功能和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别把直播答题贴上知识付费标签

在动辄以百万计的奖金狂欢中,直播答题被赋予了2018年新的互联网风口和知识付费的新标签。但很遗憾,可能这两者跟直播答题都没什么关系。刚刚进入2018年,互联网就再次掀起新的狂欢。一是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各类数字货币“崛起”,二是直播答题席卷互联网江湖。虽然在技术和本质上大不相同,但两者能在中国互联网上掀起巨大波浪的原因,却可以说是并无差别,就是它们“给予”普通网民一条互联网造富的捷径。各种数字货币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慕课要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近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有关情况。我国460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多门慕课上线,600多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5500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修慕课。我国慕课数量现在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有201门慕课登录到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向全社会开放,不仅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也可营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当然,发展慕课需要强调规模,也要关注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加快推进一流国家教育智库建设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司局长笔谈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大会激励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增强政治站位,坚定“四个意识”,加快一流国家教育智库建设的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教育科学研究而言,我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塑造面向未来的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确立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坐标:教育要有新作为,必须以未来为导向,专注基础教育发展趋势,面向未来,以更好的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那么,何为面向未来的教育?举个例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科技领域的热词看似离基础教育很遥远,但事实上,这些新生事物已经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并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孩子们学习和工作的必须。包括iPad在内的新的电子产品,也已经成为一些大城市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人工智能特级教师到来让学习真正高效

教育“人机大战”启示:人工智能特级教师到来让学习真正高效陈晟豪是一名初二学生,曾经数学成绩很优异的他在初一的时候成绩开始走下坡路,考试成绩跌落到六七十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他开始努力学习,但是学习步伐始终跟不上班级的步伐。尝试过很多补习班效果不佳之后,陈晟豪接触到了乂学教育,通过视频的方式由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老师会随时纠正陈晟豪精力不集中的问题,他所做的每一道题都会被系统记录分析,通过数据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任友群:教育信息化进入创新发展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内涵丰富,我们认为给全体人民提供更加均衡、充分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更优质的、个性化的教育是其中要义。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教育信息化事业不断提速发展的四十年。在今天这样的历史时刻下,我们提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正是因应了当今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科技的发展已对信息的产生、复制和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习近平总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建立面向未来的学习共同体

未来教育有无限可能,面向未来的教育一定是连接灵魂的学习共同体。未来人才,是未来教育最终的目标使命。通览世界各个主要教育体的研究成果发现,对“核心素养”的坚持有助于我们对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做出理性的预判,以应对不确定的未知世界。因此我们深思,人大附中培养的未来人才应该是:具备人文和科技相交融的跨界创新型全球公民、具备世界眼光且德才兼备的中国脊梁。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极大丰富,他们越来越多地生活 ...

来源:教育数字化  |  标签:教育资讯  



全面汇总教育各类数字化信息的综合门户服务平台

中国数字化教育 版权所有

手机端版 | 自适应版

Copyright ©2024 www.idtded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295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