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毕业季陆续来临,在海外求学的学子们到了收获成果之时。毕业典礼是一场告别学校、奔向未来的仪式,它勾起毕业生对往日时光的温情回忆,赋予他们继续追梦的精神力量。学子们有着怎样独特的毕业典礼、毕业故事有哪些?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3名在不同国家求学的中国学子,听他们关于毕业典礼的回忆。
作别康桥,乘风破浪续前行
“记得毕业那天,我们在康河上泛舟游览,桥上的游客似乎也感受到了我们的快乐,向我们祝福。”去年夏天,王婧璇从英国剑桥大学生物科学企业专业毕业。提到毕业典礼,她记忆犹新。
“典礼开始之前,学院为毕业生们筹备了‘花园聚会(Garden Party)’,在绿油油的草坪上搭上巨大的白色帐篷,摆上小圆桌,毕业生可以邀请自己的亲友共用学院准备的午餐。”王婧璇说,“我邀请了两个好朋友。除了用餐,毕业生也可以和学院老师在此合影留念。”
“和聚会时轻松的氛围相比,接下来进行的仪式则显庄重。”王婧璇回忆说,“在老师带领下,所有毕业生集合后一同前往剑桥大学的行政楼参加典礼仪式。在毕业礼袍内,女生穿过膝长裙,男生着正装,行进时须保持队列。剑桥大学的行政楼平日不对外开放,我怀揣好奇和兴奋,想借此机会一探究竟。”
“行政楼内部装饰宏伟大气,黑白格相间的大理石地板像棋盘一样。我们的毕业典礼用拉丁文主持,场面庄重,仪式感很强。学院的老师宣读每位毕业生的名字,被念到的同学上台行礼致谢,有专门的摄影师为大家捕捉精彩瞬间。”王婧璇说,当她被叫到时,心里又忐忑又激动。“上台后,我面向老师,她微笑地注视着我,宣读我获得学位,然后我按照礼仪屈膝颔首致谢,短短的过程令人心潮澎湃。”
王婧璇说,那天和朝夕相处的朋友们照毕业合影时,她不禁有些感慨:“大家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憧憬着奔向美好的明天。毕业意味着就是剑桥校友了,校友群星荟萃,不乏各领域佼佼者。我深感要加倍努力,希望自己在未来征途上继续乘风破浪!”
学有所成,音乐厅里话别情
“我们的毕业典礼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音乐剧院举行,当时的场面真美。”范光翔本科毕业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去年年底学校为毕业生举办了盛大的毕业典礼。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的学校在前年没有举办毕业典礼,这次是两届毕业典礼合办,学校颇为重视。能参加毕业典礼,留下毕业时刻的回忆,我感到很幸运。”范光翔说,在典礼开始前,他就心怀期待。当天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加泰罗尼亚音乐剧院精致典雅,内景装饰熠熠生辉。那天,同学们有序入场,同时学校请了专门的摄影师,对大家互相问候、聊天叙旧的场景进行抓拍,定格下了同学们真实自然的瞬间。”范光翔回忆说,“典礼开始后,剧院周围的灯光暗了下来,只留舞台上的聚光灯聚焦在专业的乐队演奏者身上,在悠扬的乐曲中大家享受了一场听觉盛宴。”
令范光翔印象深刻的是上台接受毕业垂布的环节,“等校长祝词后,被叫到名字的同学会依次上台。台上的老师会为毕业生戴上毕业垂布,宝蓝色的垂布和舞台灯光交相辉映,这是每个毕业生的特别时刻。”范光翔说,“由于我是唯一的中国毕业生,当被叫到名字时,周围嘉宾都向我投来注视的目光。当时我感到很自豪,因为在我就读的学校,学习土木工程的中国学生不多,一路求学中,我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学有所成,心里颇为感慨。”
范光翔坦言,留学期间的很多经历让他受益匪浅。“不论是学习的辛苦还是在外生活的烦恼,点点滴滴都变成了美好回忆。在这些日子里,我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努力,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变得更加成熟、从容。希望我能学以致用,成为一名有贡献的工程师。”
磨砺成长,调整心态多适应
“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辞让我很受启发。”去年,谈畅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专业。回想起典礼举办之日,谈畅说:“校长提到,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每名同学在校期间都经历了不少坎坷,但这也让大家有更强的适应力。”
因疫情影响,谈畅所在学校举办毕业典礼时,到场的同学并不多。“学校的毕业典礼有线上和线下两种参与形式,线下在早稻田大学37号体育馆举行,我幸运地完整参与了线下仪式,没有留下遗憾。”
“当天,偌大的体育馆内整齐地摆放着椅子,大家都按防疫规则戴着口罩,秩序井然,较为安静。典礼中,原本唱校歌的环节因为考虑防疫的要求而变成了听校歌演奏。典礼结束后,各学部发学位证书的环节也从简进行。”谈畅说,典礼开始,介绍完杰出校友、毕业生代表后,校长发表了致辞。
听到校长对毕业生的鼓励,谈畅思绪万千。“疫情期间我有较长时间在上网课,刚开始感到不习惯,因为没有和同学的互动,也静不下心学习。后来,我逐渐调整好了心态,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体会到适应变化是一种能力,当生活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时,能够迅速做出判断、调整自己,才能继续前行,达成目标。”
令谈畅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名从事棒球运动的校友。“这名校友是棒球领域的杰出人物,他年事已高,演讲时不能站着说话,但依旧声音洪亮,精气神很足。我从他的演讲中汲取到了不给自我设限、不断挑战前行的正能量。”
“在遭遇生活的困境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当作磨砺。”谈畅说,大学教会学生的远不只知识本身,还有陪伴学生一路前行的精神。(本报记者 周姝芸)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联系。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