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学子在留学时管理时间、提升专业技能、应对未来挑战,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学子的重视。
职业规划包含哪些内容?中国留学生如何增强求职竞争力?本报记者采访了几名海外学子和职业发展领域的专业人士,听听他们怎么说。
尽早规划 找准方向
杨茜是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一名学生,在出国前她就对职业规划有过一番思考。杨茜说:“我喜欢创作,有制作视频的经历。毕业后,我想从事互联网内容方面的工作,因此在留学时选择了传媒专业。我认为留学前就要思考自己喜欢并擅长什么,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可以在找工作时少走弯路,避免临近毕业时茫然无措。”
“在留学申请时需要提交一份‘个人陈述书’,介绍自己并阐述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和项目,其中会提及个人规划。”就读于美国波士顿大学的陈安说,“我认为写陈述书时就需要仔细剖析自己的专业兴趣、成长经历和职业目标等,而非随波逐流泛泛而谈。”
“职业规划从学生决定留学、选择院校和专业时就可以开始。”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学生提早规划可以在毕业求职时更加从容,比如在校学习时关注行业动态,结合行业要求准备个人简历。此外,根据职业规划,学生在留学期间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获取与目标行业、岗位匹配的竞争力,未来求职时掌握主动权。”
领英中国产品总监陈怡静说:“职业规划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动态调整。学生尽早准备职业规划,可以先确定较为清晰的目标,掌握进入职场所需的综合技能,进而探索职业发展的不同可能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拓宽信息 参与实践
“城市和行业是学生规划职业时需考虑的内容。”李强说,“不同城市的岗位机会、生活成本有差别,且行业薪酬、前景对职业发展影响较大,这需要学生根据个人情况仔细考虑,作出选择。”
就读于日本京都大学土木专业的博士生曹宇说:“对于职业发展,我首先考虑的是就业城市,希望生活成本不要太高,经济压力相对小;再者,我常接触数字化、智能化的科研成果,未来想去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期待在工作中带来知识转化的新成果,实现个人价值。”
在校期间,规划职业可以采取哪些实际行动?陈怡静建议,学生要充分拓宽信息渠道,可通过企业官网、求职网站等对目标行业加深了解,也可寻求就业指导中心、导师和校友、资深职场人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实习必不可少,进入工作环境可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校时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
“毕业后,我想到经济研究机构当研究员。”就读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商业分析专业的葛蕾夕分享了她的职业准备过程,“我首先通过了解行业信息对自己的经历查缺补漏,当我发现经济研究机构招聘常考察案例分析时,便多参加模拟面试的练习。除此以外,经济研究机构一般有庞大的留学生校友网,我在职场社交网络平台认识了一些校友前辈,积极向他们征询建议,收获了很多信息。”
曹宇提到,在校期间自己做过多次实习。“我在设计院、施工企业等相关岗位都有过实践经历,实习不仅可以培养个人技能,也有助于我发现适合自己的工作状态。”他说。
开阔视野 发挥优势
领英《2022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显示,在留学生选择的岗位类别分布中,技术研发类的比例最高。对此,陈怡静解释道:“目前,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对技术研发类人才需求较高,因此掌握先进技术、技能的海外学子在求职时较受欢迎。”
曹宇认为,留学经历使他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他说:“在海外学习,我不仅接触到了丰富的学术资源,还能与不同国家的学者、同学交流探讨,这有助于我在科研中收获启发、提出新观点。”
“我认为求职时留学生有一定的外语优势。”不久前毕业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赵栩说,“部分岗位要求雅思或者托福语言成绩,留学生在申请出国时就做过准备。此外,在国外学习时,大家可以通过日常的听说读写训练提升外语能力,以便应聘对英语有要求的工作岗位时,有更强的竞争力。”
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公共政策专业的杨磊有相似体会:“毕业后,我想从事财务类工作,据我了解,不少外企有跨国海外项目,对应聘学生的外语要求较高。此外,我在留学期间学习了其他国家的财务知识,适应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需要。求职时,我就可以展现以上优势。”
对此,陈怡静认为:“对于正在向海外拓展的中国企业,吸纳国际化人才加入的需求比较高。企业想要提升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就会青睐具备语言优势、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视野的留学生。”(本报记者 周姝芸)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联系。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