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农历除夕,兰州交通大学留学生在校内参加“留在中国一起过大年”春节联欢会,写春联、福字。 李亚龙 摄
15年前,她来到中国甘肃黄河畔的兰州交通大学求学,毕业后回国;2019年9月,她再次选择回到母校,成为该校国际教育学院外籍教师,负责来华留学生日常管理和汉语教学。
“我也曾是留学生,我能更懂他们。”来自土库曼斯坦的SARYYEVA JAHAN(中文名:加汉)如是说。
图为兰州交通大学外籍教师加汉(着蓝色衣服者)和留学生一起写春联。 李亚龙 摄
“上初中时,我就从课本上知道了瓷器、丝绸、茶叶、中国,我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荣获2022年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的加汉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回忆说,她于2008年至2013年就读于兰州交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她是该校第一批来自土库曼斯坦的来华留学生。
后来,在加汉的带动下,她的妹妹蓝莉、小绿都来到兰州交通大学,成为校友,因三姐妹会多国语言,且中文很流畅,成为该校留学生中小有名气的“姐妹花”。
“我很喜欢甘肃,也很信赖这片土地。”加汉说,从首批十几名土库曼斯坦留学生,到如今兰州交通大学已培养出120多名土库曼斯坦留学生,他们与甘肃已经结下了深深的情谊。
今年春节,加汉(着蓝色衣服者)和留学生一起包饺子、煮饺子。李亚龙 摄
2019年9月,加汉再次回到母校任职,实现了从留学生到外籍教师的角色转化。
谈及自身优势,身为汉语教师的加汉坦言,“我会说多国语言,一些复杂的汉语知识,我可以通过我的方式,来简单地给学生解释清楚。比如说,俄语区的学生,我可以用俄文来和他们沟通交流;来自欧洲和非洲不同国家的学生,我可以用英文和他们沟通。我也曾是留学生,在教学上,我会更多从留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一些问题。”
除了在教学中的语言优势,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初到中国的留学生,加汉更能换位思考,洞察到他们的那份“羞涩和不安”。
来自老挝的留学生PICKDA SOUKHASEUM(中文名:宋莲)深有体会,对加汉老师印象深刻。她说,“我刚来时,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也不敢和别人聊天,是老师鼓励我慢慢去放开,勇敢和陌生人聊天,我的汉语也就逐渐好起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春节,更是加汉最为操心筹备的事情。“以前,自己是一名留学生,和同学们一起参加老师组织的春节活动,就觉得很好玩;现在的我,成为活动组织者,会更多考虑学生们想家的心情,让身处异乡的他们感受到暖意。”
加汉不仅能读写复杂的汉字,说一口“地道”的汉语,结识了一批中国朋友;更让她自豪的是,她还顺利通过了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这让她对国际中文教育推广更有信心。
“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收获。”加汉说,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成为土库曼斯坦和中国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促进双方在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等多领域的合作。
截至目前,兰州交通大学已累计培养来自67个国家1738名国际人才,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历生1200余人。留学生校友分布在五大洲60余个国家,从事中文教育、中外贸易等工作,还有的在政府机关工作任职。(记者丁思)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联系。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