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2.0计划》)的出台正式启动了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通过对《2.0计划》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文件中出现了36个“智能”和27个“新”相关词,凸显了教育信息化2.0的新变化、新特点。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2.0计划》)的出台正式启动了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通过对《2.0计划》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文件中出现了36个“智能”和27个“新”相关词,凸显了教育信息化2.0的新变化、新特点。加快 建设目标;通过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虚拟与实体相融合的,辅助教师智能教学、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场所;通过开发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利用教育数据挖掘、学习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来分析教与学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理解和优化学习及学习情境;通过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和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研发智能导师、教育机器人、学习伙伴等,辅助个性化教与学。
随着5G网络技术的发展,要适应服务全时域、全空域、全受众的智能学习新要求,加快建设面向下一代网络的智能学习平台。以增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效率和效果为重点,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为载体,加强大容量智能教学资源建设,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等智能学习空间,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
推进智能教育应用,构筑“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发展智能教育是《2.0计划》的重点内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智能教育”,《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也提出“推进智能教育发展”,提出了2.0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任务。目前,人工智能对教育变革的作用和深刻影响还没有完全凸显出来,智能教育的内涵、体系和发展模式还有待探索。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主动求变应变。把智能技术逐步转变成教育的内生变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积极开展智能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应用与变革发展。加快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构建智能校园和智能教学环境,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流程,并运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和学业水平诊断,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评价,精准评估教与学的绩效,实现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大力推动学校治理方式变革,支持学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实现校园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全面提升学校治理水平。积极推动终身在线学习,鼓励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实现终身教育定制化。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示范建设。积极研究智能教育的发展策略、标准规范,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路径与方法,开展智能教育创新示范。通过发展智能化教育云平台,为区域和学校系统性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信息化系统赋能,实现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展智能教育创新应用示范区、示范校建设,总结和提炼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学、学习、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和最佳实践。通过示范区建设、试点与推广应用,带动更多的区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实践,使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进程能够稳步向前。
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
加快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智能时代急需大批多种层次和类型的智能化创新性人才,通过开展以人工智能为内容的教育,大力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要搞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完善人工智能及相关学科布局,在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置人工智能专业,加强专业和教材建设,开展与人工智能技术优秀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开设人工智能公共必修课,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课程与实操课程教学,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国家将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机构,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促进人才、学科、科研良性互动,实现大平台、大项目、大基地、大学科整体布局、协同发展。
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智能教育能力。《2.0计划》提出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通过开展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师范生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在各级教师培训项目和师范生公选课中开设与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应用相关的“精准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理念与实践方法课程,培养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人工智能普及性教育。充分利用高校、研究机构的人工智能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对外开放,推动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中小学阶段要普遍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实践活动。要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和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部将开展覆盖东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涵盖5万名以上学生,通过科学、系统的持续性测评,为促进信息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刘邦奇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